這陣子在研讀美國甲狀腺協會(ATA)最新發表的《2025 年甲狀腺癌治療指引》,
意外發現我的一篇研究被收錄其中。
這份指引厚達上百頁、共引用了 1458 篇文獻,能成為其中的 1 篇,心中真的很開心。
那一刻的感覺是——原來自己做的研究,真的有被世界看見。
這篇論文是我念碩士班時期,在 許弘毅教授 的指導下完成的,題目探討的是:「醫師與醫院手術量,對甲狀腺切除手術結果的影響」。
我們利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進行全國性分析,再加上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整合全球的相關研究。
📊 研究結果很一致:
- 在台灣的資料中,高手術量的醫師與醫院,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數更短、醫療費用更低(p<0.001)。
- 而在全球資料的統合分析中,高手術量醫師除了能降低成本與住院時間外,也與更低的住院死亡率有關。
這項成果後來被納入 ATA 指引中的 建議第 6 條(Recommendation 6),作為「高手術量醫師能顯著降低併發症與提升預後」的重要依據之一:
建議 6:
甲狀腺癌病人應盡量由每年執行超過 25–50 例甲狀腺手術的醫師執行手術。這類醫師平均併發症率更低,手術結果更理想。
(強烈建議,證據等級:中度確信)
🩺 為什麼手術經驗這麼重要?
- 醫師手術量越多,併發症率越低。
- 高手術量醫師在喉返神經損傷、傷口問題、術後殘留量控制上表現更佳。
- 對需要全甲狀腺切除或腫瘤較大的病人,這個差距更為明顯。
在美國的大型資料庫分析中:
- 低手術量醫師(每年 <30 例)併發症率約 18.9%
- 中手術量(約 30 例)約 13.4%
- 高手術量(≥30 例)則僅 7.5%
更有趣的是,研究也指出:
在美國,有超過 80% 的甲狀腺手術,是由每年執行不到 30 例手術的醫師完成的。(換句話說,多數病人其實沒能由專精的外科醫師開刀。)
而在台灣,大多數大型醫院都有專責執行甲狀腺手術的醫師,病人能夠接受由「高手術量」醫師執行的手術,相對來說——我們是幸運的。
想不到多年後,學生時代的一篇研究,竟能被納入國際權威的治療準則。
這份小確幸,提醒我繼續努力,也繼續讓研究回到臨床、幫助病人。
而在台灣,大多數大型醫院都有專責執行甲狀腺手術的醫師,病人能夠接受由「高手術量」醫師執行的手術,相對來說——我們是幸運的。
想不到多年後,學生時代的一篇研究,竟能被納入國際權威的治療準則。
這份小確幸,提醒我繼續努力,也繼續讓研究回到臨床、幫助病人。
延伸閱讀
-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 (2025 美國甲狀腺協會甲狀腺癌治療指引發表)
- 2025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