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獲選 Reviewer of the Month (Gland Surgery IF 2.953)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當期刊社的審閱者一般都是無償的,因為被邀請審閱文章的本身就是一種肯定,在專業領域上程度被認可。

前陣子幫這家內分泌外科的雜誌 (Gland Surgery, IF 2.953) 審了幾篇文章,不知道是不是審閱報告的內容有用心寫,竟然收到編輯部的邀請成為 2021 年 11 月份的 Reviewer of the Month,以書面方式做個簡單的訪談放在官網上。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哈囉!你在看那裡?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31 歲的江小姐近期摸到頸部右側有個腫塊。檢查後發現是右側的甲狀腺結節,細針抽吸結果顯示有異常。醫師建議將右側甲狀腺切除去做完整的病理化驗,確定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經醫師說明後,江小姐瞭解手術相關的風險及必要性,也願意接受手術。但她有點擔心傳統手術後頸部的傷口會不會很明顯?旁人會不會一直盯著那道疤看?

衣櫥裡那些低領的衣服是不是暫時就不適合穿?還是要去買些裝飾的絲巾可以做搭配同時又可以遮掩頸部傷口?銷假回去上班時,同事們會不會問東問西?下個月本來有之前約好的大學同學聚餐,還要去嗎?

關於旁人的目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做過一個研究,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 Laryngoscope,論文中的照片還被選為當期雜誌的封面

 


研究者隨機請路人看 3 種人臉的照片:
 
  1. 開過傳統甲狀腺手術 (脖子有個疤)
  2. 開過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傷口在嘴唇內側,脖子沒有疤)
  3. 沒開過刀 (對照組)

受試者本身並不知道這個研究的目的為何?他們只負責看照片。每張照片看 10 秒鐘,過程中利用眼球追蹤系統 (Eye Tracking) 去記錄受試者的目光集中在照片上的那些部位,停留的時間等等。


 
 

研究結果以圖片上的圓圈呈現。圓圈的數目代表注視的次數。圓圈的大小代表每次注視停留的時間,停越久圈圈越大。

他們發現受試者大多數的目光集中在人臉中間,由眼睛、鼻子、嘴巴構成的中心三角形區塊。其次是臉部周邊,再來是頸部。

如果看的照片是脖子有疤的話 (封面圖左邊人臉),受試者的部分注意力會明顯從臉部轉移到頸部 (脖子有顯著較多而且較大的圓圈)。

而當受試者在看接受經口甲狀腺手術患者 (封面圖中間人臉 )或沒開過刀的對照組(封面圖右邊人臉) 這兩種人照片時。他們目光聚焦的重點相似,而且在每個區域停留的時間都差不多。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Think Laparoscopically, Operate Robotically" 英國血統的機械手臂 - Versius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在今年亞太內視鏡外科醫學會 (ELSA 2021) 聽到香港中文大學 Prof. Anthony Y. B. Teoh 介紹他們要引進的新款機械手臂。來自英國的 Versius

它也是採像 Senhance 一樣模組化的設計,每個手臂是獨立分開的。

這種設計的優點是腹腔鏡打洞的位置可以比較有彈性。此外,術中若需要切換機械手臂為腹腔鏡操作時(夾釘子、使用自動縫合器…等等) 比較方便。




官網有句 slogan 是說『用腹腔鏡的思惟,但用機械人去操作』。這樣的概念到底對不對,可能要再過幾年才知道。

不過它的意思應該就是主打讓開腹腔鏡的醫師好上手,可以從腹腔鏡到機械人之間,無痛接軌。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喝咖啡後開腹腔鏡,手會不會抖?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認真的德國人做了個雙盲隨機對照試驗,成果發表在內視鏡頂級雜誌 Surgical Endoscopy 。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前喝咖啡對腹腔鏡的操作不會有影響喔。

 


研究怎麼做?


研究者先讓所有的參加者使用腹腔鏡模擬器 (LapSim) 去做 2 個小測驗:”Lifting and Grasping” 以及 “ Clip Applying”。

之後把醫師隨機分 2 組,一組喝 2 杯 340ml 的咖啡(約含 230mg 咖啡因/杯);另一組喝 2 杯低/無咖啡因 (decaf )的咖啡。 喝完咖啡 30 分鐘後,再使用腹腔鏡模擬器重覆這 2 個小測驗。

豆知識:德國的研究自然是用德國的咖啡:第一大品牌,來自漢堡 (Hamburg) 的 Tchibo


Lifting and Grasping
 


Clip Applying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MDPI 初體驗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最近第一次投稿 MDPI ,文章順利發表,跟大家分享我的粗淺經驗,也歡迎回饋指正。


為什麼選 MDPI?


就 3 個理由:分數高、想快、而且陽明大學打 9 折

1. 分數高,而且好像能維持住


以我這次投的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來說,2020年 impact factor 4.945 分,排名在 Q1 (13.9%;15/108 in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而近期拒稿率大約一半 (53%),我覺得已經算是蠻有機會可以登上的,而且如果被退,應該很快,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

其實我也跟大家一樣,擔心分數在雜誌收錄文章增量之後,會爆跌。特別是經歷過 Medicine 的事件之後。但觀察其他本 MDPI ,像 CancersJCMIJERPH ,掉分的情況好像還好。所以想說試一下。

2.想快


當前我的學術發展,重心放在尋求專科同儕的認同,所以這篇文章其實是先投傳統專科雜誌 (IF 3.9)。

但被退稿後,按照我以往的做法,是會往下投另一本專科雜誌,不過想說沒試過 MDPI ,看其他同儕投稿後反應不錯,於是自己也來體驗看看。所以就把設定的 IF 分數加個一分,轉投 open access。

除了體驗之外,主要的原因是我想要快,不想花太多時間投稿。因為在本篇文章完成的同時,我對於下一篇的研究想法,已經有個雛形,預計會延續著這篇做個系列研究。因此我希望這篇文章趕快有個結果,不要花一堆時間卡在投稿、退稿。

雖說文章寫好了,總希望給他找個好歸宿。

但另一個角度想,針對這個研究問題,我希望呈現的研究成果、傳達的臨床意義、我要講的故事…等,在這篇文章已經講完了,只要有個地方可以給大家看就行了 (不過當然看的人越多,雜誌的 IF 越高越好)。

我現在的心思其實已經轉到想要開新的坑,研究新的問題,我不想要在挖新坑的時候,一直被叫回來補舊坑(像是遇到 reviewer 要求東要求西,叫你重跑統計、補收資料,甚至擴大收案人數之類的。)

另外還有就是危機感,因為這篇文章雖然是世界上目前把 ICG 應用在經口甲狀腺手術患者中,收案最多的研究。但這個點子其實創新度不高,很多人都想的到,只是看有沒有去做,以及收案的速度。

世界上高手那麼多,你在投稿的時候,每多一天,其他人的類似研究就有可能比你早發表。所以早發早安心,而 MDPI 在速度方面一向口碑不錯。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Prof. Julie Ann Sosa 外科醫學會演講 Controversies in surgical thyroidology in 2021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在今年外科醫學會的特別演講,Prof. Sosa 分享了甲狀腺治療的最新進展,我把一些重點節錄如下,以 Q & A 方式呈現。

問:肥胖與甲狀腺癌的關係?
問:近年美國甲狀腺發生率的上升趨勢終於減緩,原因為何?
問:甲狀腺癌患者破產的比例比其他癌症高?
問:什麼叫做有經驗的醫師?一年開幾例以上的醫師,手術的品質會比較好?
問:在美國,甲狀腺微小癌有在做積極追蹤 (active surveillance) 不開刀的嗎?
問:2015 年美國甲狀腺協會治療指引至今已經 6 年,下一版什麼時候出來? 敲碗!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心得筆記] 研究如何改變臨床醫療- Prof. Julie Ann Sosa (2021.3.22)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週末內分泌外科醫學會邀請演講的外賓是Prof. Julie Ann Sosa

我在網路上找到她今年3月的演講,看完後覺得很棒,跟大家分享

她是在講她如何把研究與臨床結合在一點,她舉了3個甲狀腺癌的例子,有點像是Steve Jobs在Stanford演講的3個故事

我覺得即使不管學術性,從情節的轉折來看,也很有趣。3個例子如下:

  •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生率上升,真的都是篩檢增加,診斷過度造成的嗎?有沒有其他原因?甲狀腺癌死亡率真的沒有上升?
  • 2009 ATA guideline建議上1公分以上的甲狀腺癌做甲狀腺全切除術,一位第三年住院醫師的研究結果如何改變這件事,讓2015年版的guideline變成1-4公分可以只切一邊或全切都可。
  • 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只有第一期或第二期,有沒有頸部淋巴結轉移並不影響期別,但淋巴轉移真的對預後沒有影響嗎?這樣的分期有沒有問題?

整場演講大約45分鐘,她還有講一些老師如何帶學生,學生如何選老師的建議。後面還有一些QA。

有興趣聽的,可以從2:30開始,前面Prof. Sosa在搞定Zoom的問題。

只想聽3個甲狀腺癌例子的從12:40開始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筆記: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Curriculum Vitae

 Updated: Dec 20, 2022





Tsung-Jung Liang, MD, MS, FACS 梁宗榮 醫師

Email / Blog / Facebook Page



Biography

Dr. Tsung-Jung Liang graduated from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in 2005 and completed his surgical residency training in Kaohsi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in Kaohsiung, Taiwan. His major interest is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yroid and parathyroid disease, including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ia transoral and 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and, in turn, improving patient outcome.



Personal Website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腸阻塞腸子會不會黑掉?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通常與腸沾黏有關


腸阻塞是一般外科常見的急症。
患者來到急診的臨床症狀表現通常為腹脹、噁心、嘔吐、沒有大便放屁、肚子絞痛。
最常見的原因是之前接受過腹部手術,伴生的腸沾黏導致。所以醫師都會詳細詢問過去的手術病史。

腸阻塞的發生與前次腹部手術的時間間隔不一定,有數週後就發生,也有幾十年後才發生。


開不開?


對醫師來說,腸阻塞的處置存在一個兩難的局面。手術 vs 不手術

手術是最快且有效的處理方式,可以及時檢視腸子的狀態,確定診斷,而且解決問題,但手術本身就是造成下一次腸阻塞的危險因子。

如果不手術,一般採取保守治療,請患者禁食、補充點滴、必要時插鼻胃管引流胃液腸液減壓,讓腸子休息,有時候腸子就會恢復通暢。

但這種作法所需承擔的風險是如果腸子卡的很緊、保守治療未必會成功,而在等待的過程中,腸子可能會因為被卡住太久導致缺血壞死。

所謂的兩難局面在於:選擇早開可以早一點解決問題,但以“後見之明來說“有可能不開,利用保守治療幾天就會恢復;可是假設選擇晚開,治療如果成功最好,但如果不成功,腸子黑掉就變成要切腸子接腸子,造成更大的手術風險,而這個是有可能可以避免的。

再加上當前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我們面臨的患者年紀越來越大,身上伴隨的共病越來越多。動不動刀對於 醫師/患者/家人 都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ISOPES 2021] 韓國內視鏡|機器人甲狀腺手術講座心得 Day 2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Seok-Mo Kim

Thyroid: transoral approach(Unedited videos)


這個部分的講者會放上沒有剪輯的手術影片給大家觀看,並作說明。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好好的呈現內容,給大家看最真實的一面。

從Dr. Kim的影片,我注意到三件事。

1. 他跟我一樣,在製造工作空間的時候,不喜歡用太多鈍性剝離(blunt dissection)。

他偏好用hook,從最初超小的區塊開始慢慢作,把空間燒出來。手法非常細膩。

2. 我們一般在做側邊的甲狀腺剝離時,需要用線把肌肉拉開,如果線吊的位置不好,或是太淺,效果就不好,而且隨著手術的進行,線拉提的效果並不能隨之變動。

Dr.Kim 用的是自己發明的金屬鉤鉤,可以機動的隨著手術的進行,調整牽引的方向與位置。術後只有在頸部的體表留下一個小洞,感覺蠻理想的。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ISOPES 2021] 韓國內視鏡|機器人甲狀腺手術講座心得 Day 1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Angkoon Anuwong

Thyroid: Transoral approach



泰國經口甲狀腺手術大師的演講是我這次非常期待的重點,但剛好卡到門診時間,所以我只有聽到下半場的部分。

我覺得大師很棒的一點是他每次講的內容不會一樣,比如這個術式剛出來的時候,他主要是講手術怎麼做;之後手術比較普及後,他會講常見的手術併發症,怎麼避免,以及如果不幸發生時,該怎麼處理。

而這次,我聽到的部分,是手術適應症的擴展。他講到利用經口途徑去做甲狀腺癌的側頸淋巴結擴清(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MRND)。

首先,他提到,經口途徑的視野方向是從頭朝腳看(cranial to caudal),這對於中央第六區的淋巴結廓清,非常有幫助,因為看的很清楚,甚至到上縱隔的第七區也沒問題。

因為好做,所以他建議如果是癌症的患者,會常規去廓清中央區的淋巴節。


第二區是關鍵


而他本人在去年六月的時候,開了第一台側頸淋巴結廓清。手術有順利完成,淋巴結取出的數目夠多,患者術後追蹤到目前一年也很好。

但他目前並不是非常推薦這個手術,主要原因在於頸部上方第二區的淋巴結廓清,考量內視鏡本身以及手術器械操作的角度限制,會不好做。




當然現階段可以調整的部分包括把內視鏡從30度鏡改成45度,以及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去克服一般直的內視鏡器械無法彎曲之缺點。但目前為止,他認為還有待儀器設備的進步。

當然他也有提到國際上其他團隊有發表相關的文章,包括中國韓國越南

這些文章我有看過,中國及韓國的文章是做選擇性的側頸淋巴結廓清(selective lateral neck dissection),只清較常轉移的第三區及第四區。而越南的報告則是有做完整二、三、四區的廓清,不過這是只有一個患者的個案報告,可能還是要等待後續收錄患者較多時的研究成果。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Youtube對外科手術學習的影響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傳統外科醫師在學習手術時,除了實際跟刀學習實作外,另外就是透過模擬器或是大體解剖、動物實驗。

自從YouTube於2005創立後,學習的管道又多了一種。

這篇文章,討論的就是這個議題。





文中提到利用Youtube影片,學習的自由度高很多,可以在自己的時間、空間,按照自己的步調,反覆學習、快慢由心,從0.25倍到2倍速任君選擇。

YouTube影片下方還有評論機制,可以問問題、討論、

我們以往講手術的學習歷程是在手術台上看(別人開)一台、(自己)做一台、教(別人開)一台。所謂的

"See one, do one, and teach one"


現在的看變成是在YouTube上看,自己做完、教完別人後還多一個步驟:post one(把自己做的影片傳上Youtube供別人閱覽。變成

"(Youtube) 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and post one (on Youtube)"


但問題在於Youtube上影片的品質無法掌握。觀看人數多或是按讚數多的影片不一定就是對的。內容的正確與否?完不完整?操作手法是否恰當?並沒有專家把關或評核的機制。

而醫師看完照著開真的就可以完全複制影片的成果嗎?

這些是我們當前所遇到的問題。


心得


我自己的想法是高手在民間,像Wikipedia當初出來的時候,因為開放給所有的人都可以修改內容,所以正確性備受質疑,但這幾年下來,已經變成查資料的好去處。

所以如果影片不好,有問題,是不是看的人自然會變少,評論區會有人指正不恰當的操作手法之類的。最後只有好的片子閱覽數會提升,搜尋到的順位會提前。 但這樣的想法似乎真的有點一廂情願。

事情的發展究竟會如何,就有待時間來証明。


延伸閱讀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內視鏡 vs 傳統甲狀腺手術:那一種術後生活品質比較好?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有較佳的生活品質、美觀效果及整體滿意度"


這篇是印度的前瞻性研究,收錄的是良性的單顆甲狀腺腫瘤做單側甲狀腺切除術。內視鏡手術使用的是雙側腋下乳暈途徑(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 BABA)

收錄的患者人數 | 內視鏡(41) vs 傳統(52)

這篇的特點如下:



它研究的是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


一般我們在比較兩種術式的時候,通常會看安不安全?併發症有沒有比較多?如果是癌症的患者,還要比較治療癌症的效果,有沒有把腫瘤清乾淨。

在內視鏡甲狀腺手術之前的相關研究,這些都有定論了。那麼既然內視鏡在安全性、有效性都沒問題,下一步就是問這些患者過的好不好,也就是生活品質囉。

作者宣稱就他們所知,這是目前文獻上第一篇比較內視鏡及傳統甲狀腺手術在術前及術後生活品質的研究。





門診資訊





門診預約




手術


  • 住院:全身麻醉手術前一天下午2點住院,隔天手術 (如星期三手術則星期二下午住院)
  • 門診:局部麻醉手術當天至門診手術室(門診大樓2樓),術後直接返家


高雄榮總








 

副甲狀腺

 

原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腎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好文推薦




其他



疝氣

 


甲狀腺

 

懶人包



適應症




併發症




甲狀腺癌





好文推薦



   

內視鏡


甲狀腺



疝氣



其他


 


學習生活

 




新思惟國際



個人簡歷


Updated: Apr 01, 2024

 



姓名


  • 梁宗榮 (Tsung Jung Liang, MD, MS, FACS)

現職


  • 高雄榮總一般外科 主治醫師
  • 陽明大學醫學系 部定兼任助理教授
  • 台灣內分泌外科醫學會 監事
  • 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 監事

學歷


  • 1998 – 2005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
  • 2012 – 2014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畢業

英文版 個人簡歷 



証照


  • 外科 專科醫師
  • 消化系外科 專科醫師
  • 內視鏡外科 專科醫師 | 專科指導醫師
  • 內分泌外科 專科醫師
  • 乳房醫學會 專科醫師
  • 台灣疝氣醫學會 專科指導醫師
  •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 會員
  •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會員 (Fellow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
  • 歐洲內視鏡外科醫學會 (EAES) 會員
  • 亞太內視鏡外科醫學會 (ELSA) 會員
  • 國際內分泌外科醫學會 (IAES) 會員
  • 教育部 部定助理教授

專長


  • 甲狀腺手術 (內視鏡 & 傳統手術)
  • 副甲狀腺亢進手術
  • 內視鏡疝氣手術
  • 一般消化道手術


論文著作



甲狀腺


Multimodal Assessments of Altered Sensation after 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World J Surg. 2022 Mar;46(3):600-609.
Liang TJ, Wang KC, Liu SI, Chen IS, Wang N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for Parathyroid Gland Evaluation during 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J Pers Med. 2021 Aug 27;11(9):843.
Liang TJ, Wang KC, Wang NY, Chen IS, Liu SI
World J Surg. 2020 May;44(5):1514-1517.
Liang TJ, Tsai CY, Chen IS.
Tsai CY, Liu SI, Chen IS, Liang TJ

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 for Working Space Creation in 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 (BABA) Thyroidectomy.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19 Aug;29(4):e50-e52. 
Tsai CY, Liu SI, Chen IS, Liang TJ

Spontaneous bleeding from a thyroid adenoma.
Ear Nose Throat J. 2016 Jul;95(7):268-73.
Liang TJ, Liu SI.

Associations of Volume and Thyroidectomy Outcomes: A Nationwide Study wi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6 Jul;155(1):65-75.
Liang TJ, Liu SI, Mok KT, Shi HY


副甲狀腺


World J Surg. 2023 Nov;47(11):2784-2791.
Chang LC, Liu SI, Liang TJ

Postgrad Med J.  2022 Dec;98(1166):e37
Liang TJ, Huang CW


疝氣


Laparoscopic preperitoneal repair for primary falciform ligament herniation.
Ann R Coll Surg Engl. 2020 May;102(5):e102-e104
Liang TJ, Wang KC, Tsai CC, Chen IS.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Grynfeltt hernia.
N Engl J Med. 2013 Sep 12;369(11):e14.
Liang TJ, Tsai CY.

Education and imaging. Gastrointestinal: rare presentation of appendicitis: Amyand's hernia.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Oct;26(10):1576.
Liang TJ, Liu SI, Chen YC.


其他


Gastrostomy tube malposition during tube replacement.
Gastrointest Endosc. 2021 Feb;93(2):520-521. 
Liang TJ, Tsai TJ, Chen IS.


Liang TJ, Liu SI, Chen YC, Chang PM, Huang WC, Chang HT, Chen IS.

Analysis of Recurrenc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Nonsurgical Treatment for Acute Appendicit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Mar;95(12):e3159.
Liang TJ, Liu SI, Tsai CY, Kang CH, Huang WC, Chang HT, Chen IS

Recurrence after skin-sparing mastectomy and immediat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cutaneous flap reconstruction for invasive breast cancer.
World J Surg Oncol. 2013 Aug 14;11(1):194.
Liang TJ, Wang BW, Liu SI, Yeh MH, Chen YC, Chen JS, Mok KT, Chang HT.

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 for intractable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J Formos Med Assoc. 2013 Jul;112(7):426-9.
Liang TJ, Chen YC, Liang HL, Liu SI, Chang PM.

Number of involved lymph nodes is important in the prediction of prognosis for 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
J Chin Med Assoc. 2012 Nov;75(11):573-80.
Liang TJ, Wang BW, Liu SI, Chou NH, Tsai CC, Chen IS, Yeh MH, Chen YC, Chang PM, Mok KT.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Jejunal diverticular bleeding.
N Engl J Med. 2011 Oct 20;365(16):e35.
Liang TJ, Yeh MH.

Silent existence: a retroperitoneal tumor had an unexpected origin.
Am J Obstet Gynecol. 2011 Aug;205(2):160.e1-2.
Liang TJ, Liu SI, Chen IS.

Small bowel perforation by nasogastric tube.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Jul;9(7):A34.
Liang TJ, Liu SI, Chou NH.

Hepatitis B genotype C correlated with poor surgical outcom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Am Coll Surg. 2010 Nov;211(5):580-6.
Liang TJ, Mok KT, Liu SI, Huang SF, Chou NH, Tsai CC, Chen IS, Yeh MH, Chen YC, Wang BW.


All Publications in PubMed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喉返神經受傷的原因有那些?會好嗎?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手術有個獨特的風險,就是傷到旁邊的喉返神經,這條神經控制聲帶的活動,所以如果神經受傷,有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不會動,講話聲音沙啞。

詳見拙作:開完刀聲音會沙啞嗎?

那麼神經到底是怎麼受傷的?有那些原因?最常受傷的位置是在那裡?一旦受傷,有機會好嗎?要等多久?

對於計畫接受這個手術的患者,想必都非常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最近讀到一篇由中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發表的文章,很詳細的回答了這些問題。

他們收集了2257位病人,總共3582條神經(如果有人開兩側甲狀腺手術,同一個患者就有2條神經可以分析)。

每個患者術中都有使用神經監測系統去檢視是否有發生神經受傷的情況,如果有的話,記錄受傷的原因、並且去追蹤手術後聲帶的功能什麼時候恢復。最後去找神經受傷有沒有那些可能的危險因子?





以下用Q & A的方式簡要介紹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