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完整聆聽宮內 昭教授(Prof. Akira Miyauchi)的演講,是在疫情期間韓國舉辦的線上會議 ISOPES 2021。
他分享的主題,就是他長年投入的研究:以主動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取代立即手術,作為治療低風險乳突微小癌(low-risk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 PMC)的一種策略。
短短 14 分鐘的演講,卻完整介紹了這套治療概念的緣起、執行流程、臨床成果,並與手術做出清楚比較,最後也提到目前在臨床上的推廣現況。
看完後真的很有收穫,推薦大家去看看。順帶一提,教授的日式英文算是容易理解的類型,搭配英文字幕(可自動開啟)會更清楚。
🎧 我也把這場演講的音檔交給 ChatGPT 協助整理重點,下面是我挑過並調整後的部分摘要,提供給大家參考。
開始之前,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小於一公分的微小癌都適合主動監測,只有屬於「低風險」的微小癌,才能考慮採取這樣的方式喔!
定義為腫瘤直徑小於或等於 1 公分的乳突癌。根據最近的統計,將近一半的乳突癌病人屬於這一類。
低風險 PMC 的預後極佳,遠端轉移極少,與癌相關死亡率極低,是目前少數可以考慮「非立即手術」管理的惡性腫瘤之一。
宮內教授引用解剖研究指出,有多達 2.3~6.4% 的一般人,在死後才被發現其甲狀腺中藏有未診斷的乳突微小癌,但這些人在生前從未出現任何症狀。
換句話說,部分乳突癌其實可以「與人共存」而不影響生活。
短短 14 分鐘的演講,卻完整介紹了這套治療概念的緣起、執行流程、臨床成果,並與手術做出清楚比較,最後也提到目前在臨床上的推廣現況。
看完後真的很有收穫,推薦大家去看看。順帶一提,教授的日式英文算是容易理解的類型,搭配英文字幕(可自動開啟)會更清楚。
🎧 我也把這場演講的音檔交給 ChatGPT 協助整理重點,下面是我挑過並調整後的部分摘要,提供給大家參考。
開始之前,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小於一公分的微小癌都適合主動監測,只有屬於「低風險」的微小癌,才能考慮採取這樣的方式喔!
🔬什麼是乳突微小癌(PMC)?
低風險 PMC 的預後極佳,遠端轉移極少,與癌相關死亡率極低,是目前少數可以考慮「非立即手術」管理的惡性腫瘤之一。
🔍這些微小癌需要治療嗎?
換句話說,部分乳突癌其實可以「與人共存」而不影響生活。
🩺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手術?
聲帶麻痺(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injury)
副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parathyroidism)
頸部疤痕
醫療費用與恢復期等
對這些原本不一定會造成問題的微小病灶,手術本身可能成為額外負擔。
📅主動監測:Kuma Hospital 的經驗
自 1993 年起,Kuma Hospital 即開始執行主動監測。針對符合條件的病人,團隊會讓病人選擇手術或監測,若選擇後者,則安排定期超音波追蹤,僅在發現腫瘤進展時再建議手術。
至今,已有超過 2,000 位病人參與此模式的管理。
在長達 10 年的追蹤中:
僅有 8% 的病人出現腫瘤擴大(≥3mm)
僅 3.8% 新發淋巴轉移
至今,已有超過 2,000 位病人參與此模式的管理。
📊實際成效怎麼樣?
僅有 8% 的病人出現腫瘤擴大(≥3mm)
僅 3.8% 新發淋巴轉移
✅哪些乳突微小癌適合主動監測?
- 無臨床或影像證據顯示有淋巴轉移(LN metastasis)
- 無遠端轉移(distant metastasis)
- 超音波無局部侵犯徵象(例如未侵犯氣管或喉返神經)
- 細胞學無高度侵襲性特徵(如 tall cell variant)
⚖️手術 vs. 監測:Kuma Hospital 的實證數據
- 🔹 立即手術者聲帶麻痺與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發生率顯著高於監測組
- 🔹 主動監測組幾乎未出現永久性併發症
- 🔹 整體生活品質明顯較佳
📘目前主動監測已被納入指引
- 日本內分泌外科學會(JAES)
- 美國甲狀腺學會(ATA guide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