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AsAES 2025] 世界第一人機械手臂經口甲狀腺手術經驗分享|Prof. Hoon Yub Kim 的手術講座三重點 + 精華圖解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次會議最期待的演講之一,就是來自韓國 Korea University 的 Prof. Hoon Yub Kim。他是全球經驗最豐富的經口機械手臂甲狀腺手術專家,執行超過 1000 例 TORT(Transoral Robotic Thyroidectomy),是這項技術的開創者。

✨Prof. Kim 這次在會中一共發表三場演講,我都有參與,以下分享我個人整理的三大重點心得,並搭配現場投影片圖示👇👇👇


📌 一、EBSLN(喉上神經外分枝)保留技巧與新分類法


Prof. Kim 提出基於手術視野所發展的喉上神經外分枝新分類:
  • Type 0:神經不在視野內,風險最低
  • Type 1:神經呈彎曲 / U 形,位置較遠,最常見
  • Type 2:神經與血管平行,易誤傷
  • Type 3:神經分叉,極罕見但風險最高
 
 


不過我們會後討論中也發現一些值得商榷的點: 
  • ✅ 這套分類主要是從經口手術的視角出發,可能不適用於其他術式
  • ✅ 神經走向是否會受到甲狀腺拉提力道影響?還需更多驗證

👉 EBSLN 保留技巧重點整理如下:

  • 切開胸甲狀肌內側,暴露甲狀腺上極
  • 一條條分離血管,搭配神經刺激定位
  • 神經太近時,改用血管夾避免熱損傷

📸 詳細步驟可見下圖投影片:

 

 

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ISOPES 2021] 與癌共存:重新思考甲狀腺乳突微小癌的治療方式- Prof. Akira Miyauchi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我第一次完整聆聽宮內 昭教授(Prof. Akira Miyauchi)的演講,是在疫情期間韓國舉辦的線上會議 ISOPES 2021

他分享的主題,就是他長年投入的研究:以主動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取代立即手術,作為治療低風險乳突微小癌(low-risk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 PMC)的一種策略。

 


短短 14 分鐘的演講,卻完整介紹了這套治療概念的緣起、執行流程、臨床成果,並與手術做出清楚比較,最後也提到目前在臨床上的推廣現況。

看完後真的很有收穫,推薦大家去看看。順帶一提,教授的日式英文算是容易理解的類型,搭配英文字幕(可自動開啟)會更清楚。

🎧 我也把這場演講的音檔交給 ChatGPT 協助整理重點,下面是我挑過並調整後的部分摘要,提供給大家參考。

開始之前,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小於一公分的微小癌都適合主動監測,只有屬於「低風險」的微小癌,才能考慮採取這樣的方式喔!


🔬什麼是乳突微小癌(PMC)?


定義為腫瘤直徑小於或等於 1 公分的乳突癌。根據最近的統計,將近一半的乳突癌病人屬於這一類。
低風險 PMC 的預後極佳,遠端轉移極少,與癌相關死亡率極低,是目前少數可以考慮「非立即手術」管理的惡性腫瘤之一。


🔍這些微小癌需要治療嗎?


宮內教授引用解剖研究指出,有多達 2.3~6.4% 的一般人,在死後才被發現其甲狀腺中藏有未診斷的乳突微小癌,但這些人在生前從未出現任何症狀。
換句話說,部分乳突癌其實可以「與人共存」而不影響生活。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AsAES 2025] 聲音能恢復嗎?——Miyauchi 教授的神經重建分享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 Akira Miyauchi 宮內 昭 教授


Miyauchi 教授來自日本神戶的 Kuma hospital,是全球知名的甲狀腺專科醫院。他因推動「小於一公分微小乳突癌以追蹤取代手術(active surveillance)」而廣為人知。 這次演講主題是:「喉返神經(RLN)與喉上神經外支(EBSLN)損傷後的神經重建」。

 

 



🧠 RLN 神經重建的挑戰


RLN 中包含控制聲帶閉合的內收肌(adductor)與打開的外展肌(abductor)神經纖維,比例為 3:1。當 RLN 被切斷並重建後,神經可能會發生錯誤再生(misdirected reinnervation),例如將控制內收的神經誤接到外展肌,導致聲帶動作混亂。 臨床上常見「聲帶靜止」,實際上肌肉可能仍有收縮,只是方向矛盾產生 "synkinesis",使聲帶看似無動作。

 


✅ 即使聲帶不動,重建仍有效果


即使聲帶活動無法恢復,只要肌肉獲得神經支配,仍可恢復張力並避免萎縮。這能顯著改善發聲時間、聲音清晰度,並減少吞嚥困難與吸入性肺炎風險。

 


🔧 Kuma hospital 的 RLN 重建策略


根據 Kuma hospital 的統計:
  • 76.9% 採用頸攀神經(Ansa cervicalis)接至 RLN 近端
  • 13.1% 為 RLN 兩端直接吻合




Miyauchi 教授指出,不論是哪種重建方式,關鍵在於「有無進行重建」,重建本身對聲音恢復具有正面效果。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AsAES] 解鎖新成就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在「世界第一」面前講他們最擅長的技術,是什麼感覺?

原本以為會是「擔心、惶恐、但又有點興奮」這樣的複雜情緒;但如果不是一位,而是兩位世界第一同時坐在你面前——那種壓力就真的超出想像了。

這次到韓國參加亞太內分泌外科醫學會兩年一度的大會(AsAES 2025),我有一場 20 分鐘的演講,分享我如何依據每位患者不同的腫瘤特性、解剖構造與個人需求,客製化內視鏡手術方式,重點在於經口與前胸兩種手術途徑的選擇與思考

 


這場演講的兩位座長,都是響噹噹的名字:
Dr. Angkoon Anuwong(泰國)是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開山始祖,手術量世界第一。
Prof. Hoon Yub Kim(韓國)則是達文西經口手術的世界第一人。

 


能在兩位大師面前分享我的心得,多少有點班門弄斧的感覺。所以這次花了不少時間準備,包含引用國際文獻與我們自己團隊的研究成果,只希望呈現出有價值的內容,也期待能獲得他們的回饋。

演講後的討論蠻熱烈的:
Prof. Kim 對我提到「前胸途徑對喉上神經辨識較佳」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經口方式更優。我回應可能與達文西手術的影像解析度較高有關,這點我也非常認同。
Dr. Anuwong 對我展示的「螢光定位淋巴結技術」很有興趣,我向他分享我們自家開發的螢光染劑注射法,讓淋巴結顯影更清楚、方便辨識與取樣。

Coffee break 時和 Dr. Anuwong 敘舊、合照,也順便再向他請教一些術中的技巧,收穫很多。

 
與大師 Dr. Angkoon Anuwong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