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在研讀美國甲狀腺協會(ATA)最新發表的《2025 年甲狀腺癌治療指引》,
意外發現我的一篇研究被收錄其中。
這份指引厚達上百頁、共引用了 1458 篇文獻,能成為其中的 1 篇,心中真的很開心。
那一刻的感覺是——原來自己做的研究,真的有被世界看見。
這篇論文是我念碩士班時期,在 許弘毅教授 的指導下完成的,題目探討的是:「醫師與醫院手術量,對甲狀腺切除手術結果的影響」。
我們利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進行全國性分析,再加上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整合全球的相關研究。
「梁醫師,我在外面等了兩個多小時,結果進來只看兩分鐘就出去了!」其實,能在診間待很短的時間,反而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
幻燈片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
那十年之後再十年呢?當年剛離開校園的我,絕對想不到,還會跟母校有這樣的緣分。
「沒錯,我做的就是這種缺乏深度的小研究。但這些成果,能讓醫學往前多走一小步,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我希望有在做這類手術的外科醫師,在讀完我的論文後,能有所收穫——也許是解決了他們的困惑,也許只是印證了他們的經驗與想法。若是如此,身為作者的我,就覺得很值得、很開心。」
![]() |
| 委員提到我的研究缺乏深度,我跟各位講,沒有錯…圖片出處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