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20 年後的證書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當年唸醫學系的時候,我是 94 級乙班,意思是預計民國 94 年畢業,拿到畢業證書。

 


沒想到,一轉眼就過了 20 年。現在是民國 114 年,我又收到了一張證書——這次,是副教授的證書,而且是由母校送審教育部通過的。

學校還是同一間,只是身分從學生變成了老師,心裡覺得特別有意義。腦中突然浮現那句歌詞: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

 



那十年之後再十年呢?當年剛離開校園的我,絕對想不到,還會跟母校有這樣的緣分。



確立方向


還沒升上助理教授之前,我做的研究其實沒有固定方向。

有些是老師指定的題目,有些則是我在臨床照顧病人時,突然想到的問題。雖然都屬於一般外科的範圍,但彼此之間沒有太多關聯,也談不上什麼研究主軸。

原本以為,等助理教授升上去之後,研究這件事大概就會告一段落。但沒想到,後來在臨床工作中,我找到了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因為喜歡,所以特別有熱情去研究、去學習。遇到問題,就會想辦法解決。有時候請教有經驗的前輩,有時候上 PubMed 查文獻。

很多時候能找到解答,但也常有「想知道的細節講得不清楚」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久而久之,我的研究模式也漸漸成形:遇到問題 → 嘗試解決 → 把結果寫成論文。

  


因為題目都跟同一個主題有關,久了自然就變成一系列研究。


技術流


我的第一篇文章,是針對一個手術技巧的改良(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可以減少手術後皮瓣瘀青的情況。文章中詳細描述操作流程,也有附照片和手術影片:
🔗 這裡

這篇文章成功發表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之後只要有新的技巧或改進,我都會試著寫成文章,跟其他也在做這類手術的醫師分享。像是:

利用乳房拉提的小技巧,改善器械的操作角度:
🔗 這裡

用氣球擴張的方式,簡單快速地做出手術空間:
🔗 這裡

後來我發現,在做經口手術時,建立手術空間這一關卡有太多細節和技巧,所以我乾脆寫了一篇像是「說明書」的敘述性綜論,讓大家參考:
🔗 這裡

 


還有一篇,是針對使用 ICG 螢光染劑定位淋巴結時容易滲漏的問題。

我後來設計了一個新的注射方式,可以減少滲漏、讓成像更清楚,也方便進行淋巴結的取樣和化驗:
🔗 這裡


問題導向發表


平常有很多病人、家屬,甚至同事都會問我一些問題,或是我自己在臨床中會冒出來的疑問,我就會利用高榮的臨床資料來分析,從中找到比較確定的答案。

比如說:
 

兩種內視鏡手術方式,哪一種比較好?

結論:效果差不多。
🔗 這裡

  


使用神經監測會有差嗎?

前胸途徑比較容易看到喉上神經,但經口手術比較不容易拉傷喉返神經。
🔗 這裡

 


經口手術後嘴巴附近的感覺異常多久會恢復?

大概三個月內會改善。
🔗這裡

這種手術要做幾台才算熟練?

大概 30 台左右可以突破學習曲線。
🔗 這裡

如果第一次手術後發現是癌症,要再開一次手術,可以再用內視鏡嗎?

可以的。
🔗 這裡

 


手術時用螢光染劑能不能幫忙預測副甲狀腺功能?

可以。
🔗 這裡

  


真 臨床研究


我很喜歡這種「貼近臨床」的研究,題目都從日常工作中來,研究結果也能立刻用在照顧病人上,實用之外還很有成就感。

記得我去醫學院做教師升等報告的時候,院長跟我說,有外審委員覺得我做的研究「缺乏深度」,問我怎麼看。我回答到:

「沒錯,我做的就是這種缺乏深度的小研究。但這些成果,能讓醫學往前多走一小步,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我希望有在做這類手術的外科醫師,在讀完我的論文後,能有所收穫——也許是解決了他們的困惑,也許只是印證了他們的經驗與想法。若是如此,身為作者的我,就覺得很值得、很開心。」

 
委員提到我的研究缺乏深度,我跟各位講,沒有錯…圖片出處


對酒當歌


這次能拿到副教授證書,當然很感謝母校的肯定與支持。

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連學校的名字都從「陽明大學」變成了「陽明交大」。

完成一個人生階段的里程碑,當然開心,但對於接下來要走的方向,也難免感到迷茫。不過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嘛,活在當下,先開心再說!

   


延伸閱讀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初心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審查之專門著作、學位論文、作品、技術報告或成就證明,應於該校圖書館公開、保管。」
——摘錄自《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第三十八條

這本薄薄的冊子,雙面列印共 88 頁,內含十篇文章,歷時五年(2020-2024)完成。封面採統一格式,使用白色紙張、膠裝製成,沒有覆膜。

或許除了我和相關的承辦人員外,未來它可能就安靜地躺在母校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漸漸被塵埃覆蓋,紙張隨時間泛黃,或許再也不會有人翻閱。

它的命運似乎有些悲涼,但當它剛印好,我拿在手中的那一刻,心情其實非常激動。

五年的時光濃縮成這一本書,一瞬間湧上心頭的,是難以言喻的成就感與感慨。如果回到過去,當時的我無法想像,自己竟然能寫出這些文章。

一切的起點,只是單純的念頭——將對某項手術技巧的改良寫成一篇文章發表。

沒想到,經過這些年,我圍繞著同一個研究主題,從不同角度切入,竟然能累積出十幾篇文章。

這樣的累積連我自己都感到意外,而這些研究的主題,正是我日常工作的內容——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我的工作為研究提供素材,而研究的成果又反饋到工作中,彼此相輔相成,而非毫無交集的平行線。

雖然這本 88 頁的書可能不會有人翻閱,但每篇文章在網路上都有被搜尋、下載甚至引用。

與基礎研究相比,我的工作或許只是許多人眼中的臨床小研究,但我真心相信,透過這些研究,我不僅解決了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還為這個領域的知識推進了一小步。

如果這些文章的內容能讓其他從事相同手術的醫師有所啟發或收穫,那便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這就是我心目中,外科醫師進行研究應該有的樣子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付出了很多,放棄了很多。對於成果我非常滿意,但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卻難以回答。

人生沒有回頭路,對我來說,能完成這樣的成果,算是達成了一個人生的里程碑。

然而,接下來要做什麼,我仍然沒有答案。或許只能邊走邊看,等待下一個契機吧。


延伸閱讀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開刀當中全程清醒? Y 先生的煩惱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Y 先生是一位從新陳代謝科轉介到我的門診的患者。他的雙側甲狀腺結節很多,最大的超過 4 公分,且伴有壓迫症狀,理論上需要手術。

當我分析完他的病情後,Y 先生說:「醫生,其實我早就知道我需要手術,但心裡一直有個問題讓我很害怕,所以才拖到現在。」

「我媽媽之前也開過甲狀腺手術,她說她手術時全程清醒,可以聽到醫生講話,感覺到醫生的手在她的脖子上翻來翻去,但她完全不能動。聽到這些,我一直很害怕,不敢來手術。」

我聽後對 Y 先生解釋,手術過程中清醒的情況有兩種可能。

第一是局部麻醉,甲狀腺手術的確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患者會有知覺,但現在幾乎沒有人這麼做。

第二種可能是你媽媽實際上從頭到尾都在睡覺,只是她誤以為自己是清醒的。

就像很多住院病人抱怨他們前一晚沒睡,但夜班護理師告訴我,這些病人整夜打呼,甚至吵到隔壁床的病友跑來護理站希望換房間。

即便如此,Y 先生還是半信半疑。我告訴他,我們的全身麻醉標準是做到「不知」、「不痛」、「不動」。

如果像你媽媽描述的那種情況(開刀過程中,身體不動但全程清醒),那只是電影情節,這部電影叫《索命麻醉》。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被允許的,我們醫院有專業的麻醉團隊來保障你的安全,你可以放心。


Y 先生仍有些猶豫,似乎媽媽的話對他影響很大。我說:「好吧,那你先去看那部電影。許多時候,最大的恐懼來自未知,當你面對它後,反而就沒那麼可怕了。(劇透一下:我不認識你老婆,不會跟人合謀害你。)」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煙霧退散,拒絕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篇是台大醫院做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內分泌外科醫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docrine Surgeons, AAES)的官方雜誌 Surgery,我覺得很棒。

棒在 2 個地方,一是研究內容很實用,二是研究方法很值得學習。


實用的研究


文章的內容是在探討我們在做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時一個有點困擾的問題:煙霧。

這是我們日常工作會遇到的狀況,所以很實用。

當我們在開刀時使用能量裝置切割組織或燒灼止血的時候,會產生煙霧。

因為經口手術是在一個小空間做細膩的操作,所以只要有煙霧產生,很容易會影響到手術視野的清晰度。所謂的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老歌亂入一下),我們必需把煙抽掉/待其散逸,才能繼續手術。

 


再來,有時候內視鏡的鏡頭會被噴濺到,必需要把鏡頭取出擦拭乾淨。這樣一來一往,會延長手術的時間。

文章提到的改良方式,是使用一種排煙器 (RapidVac)。

透過設定,它可以在偵測到燒灼動作的當下,同時啟動抽吸功能。這樣一來,可以立刻移除切割燒灼時產生的煙霧,有效維持手術視野的乾淨及清晰度。
圖片來源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印度醫師的小巧思] 使用靜脈留置針自製肌肉牽引器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幾天看到一篇印度醫師發表的技術類小文章 (How I Do It),覺得很有趣。

我從以前就很喜歡看這類的文章,自己之前也有發表過一些小技巧的發明改良,包括使用尿管上的水球做空間的擴張;用膠帶黏貼的方式把前胸的組織拉提,改善內視鏡操作時的角度;如何注射螢光染劑而不會發生滲漏…等。

以下跟大家介紹分享一下印度醫師的點子:

我們在開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的時候,需要把甲狀腺旁邊的肌肉往外拉,把甲狀腺組織曝露出來,這樣才能方便操作。

以往的做法是從頸部皮膚穿一條細線進去繞住肌肉往外拉。

這個方法算簡單,但缺點是無法隨著手術的進行,調整拉的角度及位置。

而且如果一開始鈎到的是淺層的肌肉,那麼拉提的效果可能不夠好,需要再加一條線把深部的肌肉也拉開。

前幾年,韓國延世大學的醫師有發明一個金屬小鈎鈎專門使用在經口甲狀腺手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過這是他們特殊設計的機械,有申請專利 (Patent KR Registration 30-0926522),器械的取得不一定方便,而且也需要一筆費用。

 


這一次,印度的醫師做了一個小發明,他使用醫院常備,患者需要打點滴時都要用到的靜脈留置針當材料。

把軟針拔掉,用鉗子把裡面的硬針折彎,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簡便的牽引器。

使用的時候,將硬針刺入皮膚,略做調整,就可以把肌肉拉開,針的尾端在體外的部分則用止血鉗夾著,請助手拿。

事先把針彎曲,可以增加針體接觸肌肉的面積,達到更好的牽引效果。在不把針拔出來的狀況下,也可以小幅度的按照手術當前的需要,將肌肉往不同的地方拉開,讓手術視野更清楚。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經口甲狀腺手術在歐洲一樣安全有效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經口甲狀腺手術的發展是從亞洲開始,擴展到全世界。

這在醫療技術的研發上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在其他的醫療科技領域,大多數是由歐美居於領導地位,由亞洲國家當領頭羊的不多。

這篇今年發表在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的文章是歐洲首篇針對經口甲狀腺手術的大型多中心研究

總共收錄了 9 家醫院 376 例的經口甲狀腺手術及 15 例的副甲狀腺手術。

研究結果顯示經口手術的成果、併發症發生率與傳統手術相當,因此作者的結論是經口內視鏡手術是傳統手術的安全替代方法。


 

這篇文章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是證明歐洲人也可以適用經口手術。

由於歐美與亞洲人種不同,體型上的差異(白話:歐美人比較大隻,亞洲人比較嬌小),導致過往使用其他途徑(如前胸及腋下)進行的內視鏡/達文西甲狀腺手術在歐美人種的操作上,相對困難,因此歐美國家做的不多。

而經口手術打破這個區域上的限制,帶動了全世界甲狀腺手術的新浪潮。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汽水立大功:分辨 食道憩室 & 甲狀腺惡性結節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甲狀腺旁邊有食道,在極少數的患者,頸部的食道會膨出產生憩室,因為位置的關係,這個憩室有時候會被當成是深部的甲狀腺結節。

而且因為憩室裡有從食道進去的空氣,在超音波檢查下會形成假影,看起來像是有鈣化的甲狀腺結節。這樣的影像表現有可能被懷疑是甲狀腺癌,因此會想進一步去做細針穿刺檢查,甚至是開刀切除甲狀腺來做完整的病理化驗。

我們最近發表一個有趣的影像個案,在汽水的協助下,我們可以更簡單、方便地去區別食道的憩室與甲狀腺的鈣化結節。

  

我們請患者在做超音波的同時喝汽水。

當汽水流過憩室的時候,因為汽泡增加,會形成更明顯的假影,而且憩室的大小位置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很容易辨識。反之,如果是甲狀腺的結節,則不會有大小形狀的改變。

因此可以協助我們區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檢查或是手術切除。

使用汽水這個方式並非我們所獨創,是韓國的醫師所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