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今天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個月甲狀腺領域最受矚目的消息,莫過於 美國甲狀腺協會 (ATA) 在睽違 10 年後,正式發表了 新版甲狀腺癌治療指引 (ATA 2025 Guideline)

  


這本近 1000 頁 的巨作,堪稱全球甲狀腺腫瘤醫療人員的最高依循標準,勢必在未來數月於國際間引發廣泛討論與辯論。我已經忍不住將全文印成冊,方便隨時查閱。

值得一提的是,期刊 Thyroid(ATA 官方期刊)選擇了 Figure 2:Estimated Risk of Structural Recurrence 作為封面——這張圖也代表了新版指引中最重要的亮點之一。

 


📌 新版最關鍵的改變之一


過去僅有「低、中、高」三層的復發風險分層,如今進一步拆分為四層:
  • Low
  • Low-intermediate
  • Intermediate-high
  • High

同時,對於 手術切除邊緣(前/後 margin)、淋巴結負荷、以及 病理亞型(tall cell, hobnail, OTC 等) 的定義也更加精細。

以下為請 ChatGPT 整理的專業版摘要👇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看診時間越短,其實越好!」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常常有病人笑著跟我抱怨:
「梁醫師,我在外面等了兩個多小時,結果進來只看兩分鐘就出去了!」
其實,能在診間待很短的時間,反而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

👉 通常需要花很多時間的,是第一次來的新病人,我要花時間了解他的病情、調閱健保雲端的資料,並規劃後續的檢查與治療。

👉 或者是病情有變化的老病人,例如檢查結果異常,需要安排進一步的檢查確認、甚至懷疑復發或轉移,這些都需要花更多時間溝通。

而能「兩分鐘就好」的病人,往往代表:
  •  病情穩定
  •  檢查結果正常
  •  治療持續順利

另外我習慣會在門診前一天或當天早上,先把所有病人的資料與檢查結果看過一遍。再加上現在有「預輸門診病歷」功能,省下了不少現場打字的時間。

所以當病人進來時,我只需要再次確認狀況,開藥、安排追蹤,就能快速完成。

所以啊,下次別再羨慕那些「待很久」的患者了——
在診間待越短,才代表你越幸運、越健康! 🙌✨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橋本氏甲狀腺炎 ≠ 缺碘!你補錯了嗎?】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醫師,我是不是要補碘?吃點海帶、保健品會不會幫助甲狀腺?」

這是我們在門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

但如果你是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 答案可能是:「補碘反而讓你更糟。」


🔎 橋本氏甲狀腺炎是什麼?


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誤把自己的甲狀腺當成敵人攻擊,久而久之導致甲狀腺發炎、受損、功能下降。

📉 結果就是「甲狀腺低下症」,容易疲倦、水腫、體重增加、怕冷、情緒低落……


⚠️ 錯誤迷思:補碘有幫助?


在台灣這種碘攝取普遍足夠的地區,

✅ 橋本病並不是因為缺碘造成,
❌ 而是免疫系統異常。

根據美國甲狀腺學會與內分泌醫學會的建議
👉 沒有明確碘缺乏證據,不應該補碘。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什麼是 NIFTP?你該知道的那些事!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 NIFTP 是什麼?為什麼它不叫「癌症」?


NIFTP(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中文叫做「非侵襲性濾泡型甲狀腺腫瘤,具乳突狀細胞核特徵」。

它原本的名字叫做「包膜型、非侵襲性濾泡變異型乳突癌」,雖然細胞長得像乳突癌,但它不會侵犯血管或淋巴管,也不會穿出腫瘤包膜。因此,醫學界認為它幾乎不會復發或轉移,也就是說──風險極低、治癒率極高!

👉 因為「癌症」兩個字讓很多人聽了就緊張,甚至被過度治療(如:接受不必要的甲狀腺全切除或放射碘),所以國際專家建議改名為 NIFTP,不再稱它為癌症。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 甲狀腺荷爾蒙二、三事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為什麼我每天要吃兩顆,我鄰居只吃一顆?」

👩‍⚕️「我朋友說甲狀腺素劑量要看體重,可是你都是照抽血來調?」

這些問題,是我在門診中最常被問到的,今天一併跟大家說明。


🟡 一顆 vs. 兩顆,差在哪?


有位接受甲狀腺全切除的阿姨問我:「我每天要吃兩顆甲狀腺素,我鄰居也是全切除,怎麼只吃一顆?」

我告訴她:
藥不是只有「幾顆」的問題,還要看「每顆的劑量」。

像阿姨吃的是 50 微克的小顆(例如昴特欣 50mcg),她鄰居說不定吃的是 100 微克的大顆,一顆就等於兩顆小顆,所以其實劑量可能是一樣的喔!

 

陽明 50 週年返校小記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幻燈片


上週回到母校陽明大學,參加 50 週年校慶活動。

距離畢業已經 20 年,校園變了不少,多了好多新建築。走在校園裡,熟悉又陌生,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校園導覽,由學校派專人帶著我們老校友重遊校園,其中一站是我畢業後才啟用的新圖書館。

一走進去就被震撼到,氣勢恢宏,非常大氣。裡面有一區展示著與校史有關的文物,我就在那裡,看到了它——一台 Kodak 的幻燈片放映機,和那熟悉的、陪伴我們度過無數課堂的幻燈片。

 


20 年前的大學時代,上課還不是用 PowerPoint,而是一盤盤的幻燈片。有時放一盤、有時兩盤、也看過左右各一盤同時放映的,畫面非常經典。

當年很多臨床課是台北榮總的老師來上課,老師們會在上課前拿出整盤幻燈片,一張張篩選,決定哪些要講、哪些要抽掉。

一到上課鐘響、燈光關掉,整間教室陷入黑暗(『天黑了,請閉眼(誤)』),老師便開始指揮放映同學切換幻燈片。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位心臟內科老師,用兩盤輪替放映的方式教課,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但他的口令我還記得:「左邊、右邊、左邊、左邊…」

下課後,輪值的同學還要借幻燈片回去製作「共同筆記」讓大家複習。說到共同筆記,又是一堆回憶湧上心頭。

有人整理得很認真,也有人亂寫一通;有的加笑話,有的附心靈雞湯。現在想起來,每一頁都很青春。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AsAES 2025] 世界第一人機械手臂經口甲狀腺手術經驗分享|Prof. Hoon Yub Kim 的手術講座三重點 + 精華圖解

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次會議最期待的演講之一,就是來自韓國 Korea University 的 Prof. Hoon Yub Kim。他是全球經驗最豐富的經口機械手臂甲狀腺手術專家,執行超過 1000 例 TORT(Transoral Robotic Thyroidectomy),是這項技術的開創者。

✨Prof. Kim 這次在會中一共發表三場演講,我都有參與,以下分享我個人整理的三大重點心得,並搭配現場投影片圖示👇👇👇


📌 一、EBSLN(喉上神經外分枝)保留技巧與新分類法


Prof. Kim 提出基於手術視野所發展的喉上神經外分枝新分類:
  • Type 0:神經不在視野內,風險最低
  • Type 1:神經呈彎曲 / U 形,位置較遠,最常見
  • Type 2:神經與血管平行,易誤傷
  • Type 3:神經分叉,極罕見但風險最高
 
 


不過我們會後討論中也發現一些值得商榷的點: 
  • ✅ 這套分類主要是從經口手術的視角出發,可能不適用於其他術式
  • ✅ 神經走向是否會受到甲狀腺拉提力道影響?還需更多驗證

👉 EBSLN 保留技巧重點整理如下:

  • 切開胸甲狀肌內側,暴露甲狀腺上極
  • 一條條分離血管,搭配神經刺激定位
  • 神經太近時,改用血管夾避免熱損傷

📸 詳細步驟可見下圖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