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當年唸醫學系的時候,我是 94 級乙班,意思是預計民國 94 年畢業,拿到畢業證書。
沒想到,一轉眼就過了 20 年。現在是民國 114 年,我又收到了一張證書——這次,是副教授的證書,而且是由母校送審教育部通過的。
學校還是同一間,只是身分從學生變成了老師,心裡覺得特別有意義。腦中突然浮現那句歌詞: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
那十年之後再十年呢?當年剛離開校園的我,絕對想不到,還會跟母校有這樣的緣分。
確立方向
還沒升上助理教授之前,我做的研究其實沒有固定方向。
有些是老師指定的題目,有些則是我在臨床照顧病人時,突然想到的問題。雖然都屬於一般外科的範圍,但彼此之間沒有太多關聯,也談不上什麼研究主軸。
原本以為,等助理教授升上去之後,研究這件事大概就會告一段落。但沒想到,後來在臨床工作中,我找到了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有些是老師指定的題目,有些則是我在臨床照顧病人時,突然想到的問題。雖然都屬於一般外科的範圍,但彼此之間沒有太多關聯,也談不上什麼研究主軸。
原本以為,等助理教授升上去之後,研究這件事大概就會告一段落。但沒想到,後來在臨床工作中,我找到了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因為喜歡,所以特別有熱情去研究、去學習。遇到問題,就會想辦法解決。有時候請教有經驗的前輩,有時候上 PubMed 查文獻。
很多時候能找到解答,但也常有「想知道的細節講得不清楚」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久而久之,我的研究模式也漸漸成形:遇到問題 → 嘗試解決 → 把結果寫成論文。
因為題目都跟同一個主題有關,久了自然就變成一系列研究。
技術流
我的第一篇文章,是針對一個手術技巧的改良(Single Biaxillary Tunneling),可以減少手術後皮瓣瘀青的情況。文章中詳細描述操作流程,也有附照片和手術影片:
🔗 這裡
這篇文章成功發表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之後只要有新的技巧或改進,我都會試著寫成文章,跟其他也在做這類手術的醫師分享。像是:
🔗 這裡
這篇文章成功發表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之後只要有新的技巧或改進,我都會試著寫成文章,跟其他也在做這類手術的醫師分享。像是:
用氣球擴張的方式,簡單快速地做出手術空間:
🔗 這裡
後來我發現,在做經口手術時,建立手術空間這一關卡有太多細節和技巧,所以我乾脆寫了一篇像是「說明書」的敘述性綜論,讓大家參考:
🔗 這裡
還有一篇,是針對使用 ICG 螢光染劑定位淋巴結時容易滲漏的問題。
我後來設計了一個新的注射方式,可以減少滲漏、讓成像更清楚,也方便進行淋巴結的取樣和化驗:
🔗 這裡
🔗 這裡
後來我發現,在做經口手術時,建立手術空間這一關卡有太多細節和技巧,所以我乾脆寫了一篇像是「說明書」的敘述性綜論,讓大家參考:
🔗 這裡
還有一篇,是針對使用 ICG 螢光染劑定位淋巴結時容易滲漏的問題。
我後來設計了一個新的注射方式,可以減少滲漏、讓成像更清楚,也方便進行淋巴結的取樣和化驗:
🔗 這裡
問題導向發表
平常有很多病人、家屬,甚至同事都會問我一些問題,或是我自己在臨床中會冒出來的疑問,我就會利用高榮的臨床資料來分析,從中找到比較確定的答案。
比如說:
比如說:
我很喜歡這種「貼近臨床」的研究,題目都從日常工作中來,研究結果也能立刻用在照顧病人上,實用之外還很有成就感。
記得我去醫學院做教師升等報告的時候,院長跟我說,有外審委員覺得我做的研究「缺乏深度」,問我怎麼看。我回答到:
記得我去醫學院做教師升等報告的時候,院長跟我說,有外審委員覺得我做的研究「缺乏深度」,問我怎麼看。我回答到:
「沒錯,我做的就是這種缺乏深度的小研究。但這些成果,能讓醫學往前多走一小步,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我希望有在做這類手術的外科醫師,在讀完我的論文後,能有所收穫——也許是解決了他們的困惑,也許只是印證了他們的經驗與想法。若是如此,身為作者的我,就覺得很值得、很開心。」
![]() |
委員提到我的研究缺乏深度,我跟各位講,沒有錯…圖片出處 |
對酒當歌
這次能拿到副教授證書,當然很感謝母校的肯定與支持。
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連學校的名字都從「陽明大學」變成了「陽明交大」。
完成一個人生階段的里程碑,當然開心,但對於接下來要走的方向,也難免感到迷茫。不過
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連學校的名字都從「陽明大學」變成了「陽明交大」。
完成一個人生階段的里程碑,當然開心,但對於接下來要走的方向,也難免感到迷茫。不過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嘛,活在當下,先開心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