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心得筆記] 研究如何改變臨床醫療- Prof. Julie Ann Sosa (2021.3.22)

作者:梁宗榮 醫師 (高雄榮總)




這週末內分泌外科醫學會邀請演講的外賓是Prof. Julie Ann Sosa

我在網路上找到她今年3月的演講,看完後覺得很棒,跟大家分享

她是在講她如何把研究與臨床結合在一點,她舉了3個甲狀腺癌的例子,有點像是Steve Jobs在Stanford演講的3個故事

我覺得即使不管學術性,從情節的轉折來看,也很有趣。3個例子如下:

  •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生率上升,真的都是篩檢增加,診斷過度造成的嗎?有沒有其他原因?甲狀腺癌死亡率真的沒有上升?
  • 2009 ATA guideline建議上1公分以上的甲狀腺癌做甲狀腺全切除術,一位第三年住院醫師的研究結果如何改變這件事,讓2015年版的guideline變成1-4公分可以只切一邊或全切都可。
  • 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只有第一期或第二期,有沒有頸部淋巴結轉移並不影響期別,但淋巴轉移真的對預後沒有影響嗎?這樣的分期有沒有問題?

整場演講大約45分鐘,她還有講一些老師如何帶學生,學生如何選老師的建議。後面還有一些QA。

有興趣聽的,可以從2:30開始,前面Prof. Sosa在搞定Zoom的問題。

只想聽3個甲狀腺癌例子的從12:40開始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筆記:

 

甲狀腺癌越來越多真的是因為過度診斷的關係嗎?


Dr. Sosa認為不完全是。

因為她的研究顯示,甲狀腺癌發生率的上升,不只在於小顆的腫瘤;大顆、超過4公分的腫瘤也有增加。





你可以說透過健康檢查,意外發現比較多小顆的甲狀腺癌。但是4公分,像高爾夫球這麼大顆的腫瘤,你總不能說患者完全沒有察覺,是透過健檢才意外發現的。

當然,過度診斷有它的角色,但是一定還有其他的原因(推測是環境因素,如肥胖)才能去解釋為什麼大顆的腫瘤發生率也上升。

同時,她的研究也顯示甲狀腺癌的死亡率其實是有在上升的,即使在小於2公分的甲狀腺癌。這在當代醫學,大部分癌症治療都在進步的情況下,是很少見的。





甲狀腺癌超過1公分要做全切除?


甲狀腺癌要切一邊還是要雙側全切?是一個在學界爭論已久的問題。



過往2007年的研究顯示,超過1公分的甲狀腺癌,只切單側甲狀腺的人,復發或死亡的風險會比將二邊甲狀腺全切除的患者高31%。所以2009年美國甲狀腺協會的治療指引建議甲狀腺癌超過一公分的患者做甲狀腺全切除術。

但這與Dr. Sosa的臨床經驗不相符,所以她與她的學生(一位來自蘇丹,第三年的住院醫師Dr. Adam)重新做研究。把一些重要,但被之前研究忽略的影響因子納入,重新分析。





發現在1-4公分大小的甲狀腺癌,不管是做單側切除術或雙側全切除術,這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的存活並沒有差異。這個研究因此改變了2015年的治療指引。





淋巴結有無轉移在年輕的甲狀腺癌患者有沒有影響?


甲狀腺癌的癌症期別有一個很特別的情況是會考慮年紀。

在年輕人(過往是小於45歲,現在是小於55歲)只有第一期跟第二期,沒有一般人認知的一、二、三、四期。

而年輕人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差別在於有沒有遠端轉移(癌症跑到脖子以外的地方,比如肺部、骨頭)。脖子有沒有淋巴結轉移並不影響癌症分期。

Dr. Sosa與她的學生仔細去分析年輕人的資料,發現,其實年輕人有淋巴結轉移,預後還是會比較差,淋巴轉移越多顆,風險越高。超過6顆以上,則沒有顯著差異。






我們要把癌症分期,目的就是要預測病人的存活,期別越高,存活越差。而這個發現指出我們針對年輕甲狀腺癌患者的疾病分期可能不是那邊準確。

現有的分期沒辦法去呈現有淋巴結轉移的年輕人,預後比較差的這個事實。 研究結果也提醒我們,在治療年輕族群,要更加注意淋巴結的評估。